汉世祖光武皇帝 中元元年
(丙辰 公元五六年)
〔〖胡三省注〗洪氏《隶释》曰:成都有汉蜀郡太守何君造尊楗阁碑,其末云“建武中元二年六月。”按范史本纪,建武止三十一年,次年改为中元,直书为中元元年。观此所刻,乃是虽别为中元,犹冠以建武,如文、景中元、后元之类也。又《祭祀志》载封禅后赦天下诏,明言云“改建武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年。”《东夷倭国传》,“建武中元二年,来奉贡,”证据甚明。宋莒公纪元通谱云:“纪、志俱出范史,必传写脱误,学者失于精审,以意删去。梁武帝大同、大通俱有‘中’字,是亦宪章于此。司马公作通鉴,不取其说。”余按《考异》,温公非不不取宋说也,从袁、范书中元者,从简易耳。〕
春,正月,淮阳王入朝,伦随官属得会见。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帝大悦;明日,复特召入,与语至夕。帝谓伦曰:“闻卿为吏,篣妇公,〔〖胡三省注〗篣,音彭。〕不过从兄饭,宁有之邪?”对曰:“臣三娶妻,皆无父。少遭饥乱,实不敢妄过人食。众人以臣愚蔽,故生是语耳。”帝大笑。以伦为扶夷长,〔〖胡三省注〗贤曰:扶夷县,属零陵郡,故城在今邵州武冈县东北。《水经注》:夫夷县在邵陵西。〕未到官,追拜会稽太守;为政清而有惠,百姓爱之。
上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之九,会命岱宗。”〔〖胡三省注〗《风俗通》曰:岱,始也。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之长。〕上感此文,乃诏虎贲中郎将梁松等按察《河雒谶文》,言九世当封禅者凡三十六事。于是张纯等复奏请封禅,〔〖胡三省注〗复,扶又翻。《史记集注》曰: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上乃许焉。诏有司求元封故事,当用方石再累,玉检、金泥。〔〖胡三省注〗元封故事,武帝封禅故事也。用方石再累,置坛中,皆方五尺,厚一尺。用玉牒书藏方石,牒厚五寸,长尺三寸,广五寸。有玉检,又有石检十枚,列于石旁,东西各三,南北各二,皆长五尺,广三尺,厚七寸。检中刻三处,深四寸,方五寸,有盖。检用金缕五周,以水银和金以为泥。〕上以石功难就,欲因孝武故封石,置玉牒其中。梁松等争以为不可,乃命石工取完青石,无必五色。〔〖胡三省注〗旧制用石,盖各依方色也。〕
丁卯,车驾东巡。二月,己卯,幸鲁,进幸泰山。辛卯,晨,燎,祭天于泰山下南方,群神皆从,〔〖胡三省注〗从,从祀之。从,才用翻。〕用乐如南郊。事毕,至食时,天子御辇登山,日中后,到山上,〔〖胡三省注〗郭璞注《山海经》曰:泰山从山下至头,四十八里二百步。〕更衣。〔〖胡三省注〗易服,乃即事也。更,工衡翻。〕晡时,升坛北面,尚书令奉玉牒检,天子以寸二分玺亲封之,讫,太常命驺骑二千余人发坛上方石,尚书令藏玉牒已,复石覆讫,尚书令以五寸印封石检。事毕,天子再拜。群臣称万岁,乃复道下。〔〖胡三省注〗谓复故道而下山也。〕夜半后,上乃到山下,百官明旦乃讫。甲午,禅祭地于梁阴,〔〖胡三省注〗梁父之阴也。禅,时战翻。〕以高后配,山川群神从,〔〖胡三省注〗从,从祀也。从,才用翻。〕如元始中北郊故事。
三月,戊辰,司空张纯薨。
夏,四月,癸酉,车驾还宫;己卯,赦天下,改元。〔〖胡三省注〗《考异》曰:《续汉志》云:“以建武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年。”《纪年通谱》云:据纪、志俱出范氏,而所载不同,此必传写脱误。今官书累经校定,学者失于精审,但见纪元复有建武二字,辄以意删去,斯为缪矣。梁武帝大同、大通之号俱有“中”字,是亦宪章于此。今从袁纪、范书。〕
上行幸长安;五月,乙丑,还宫。
六月,辛卯,以太仆冯鲂为司空。
乙未,司徒冯勤薨。
京师醴泉涌出,〔〖胡三省注〗《尔雅》: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又有赤草生于水崖,〔〖胡三省注〗贤曰:赤草,朱草也。大戴礼曰:朱草日生一叶,至十五日以后,日落一叶,周而复始。〕郡国频上甘露。群臣奏言:“灵物仍降,宜令太史撰集,以传来世。”〔〖胡三省注〗贤曰:太史,史官之长也。〕帝不纳。常自谦无德,每郡国所上,辄抑而不当,故史官罕得记焉。
秋,郡国三蝗。
冬,十月,辛未,以司隶校尉东莱李訢为司徒。〔〖胡三省注〗《郡国志》:东莱郡,在雒阳东三千一百二八十里。訢,许斤翻。〕
甲申,使司空告祠高庙,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配食地只。迁吕太后庙主于园,〔〖胡三省注〗以吕太后几危刘氏也。贤曰:园,谓茔域也,于中置寝。〕四时上祭。
十一月,甲子晦,日有食之。
是岁,起明堂、灵台、辟雍,〔〖胡三省注〗贤曰:《汉官仪》:明堂去平城门二里所,天子出从平城门,先历明堂,乃至郊祀。又曰:辟雍,去明堂三百步,车驾临辟雍,从北门入;三月、九月,皆于中行乡射礼。辟雍,以水周其外,以节观者。《汉宫阙疏》曰:灵台,高三丈,十二门。杨衒之《雒阳记》曰:平昌门直南,大道东是明堂,大道西是灵台。〕宣布图谶于天下。
初,上以《赤伏符》即帝位,〔〖胡三省注〗见四十卷建武元年。〕由是信用谶文,多以决定嫌疑。给事中桓谭上疏谏曰:“凡人情忽于见事而贵于异闻。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盖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胡三省注〗《论语》: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况后世浅儒,能通之乎!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胡三省注〗伎,谓方仗,医方之家也。数,谓数术。明堂羲和、史卜之宜也。图书,即谶纬符命之类是也。伎,渠绮翻。〕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胡三省注〗诖,古卖翻,又户卦翻。焉,于虔翻。远,于愿翻。〕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胡三省注〗黄白,谓以药化成金银也。方士,有方术之士也。〕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胡三省注〗贤曰:言偶中也。〕陛下宜垂明听,发圣意,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疏奏,帝不悦。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胡三省注〗将,资良翻,持也,领也。〕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贤曰:六安郡故城,在今寿州安丰县南。余据《郡国志》,建武十六年,省六安国,以其县属庐江郡,谭出为郡丞,必不在是非,通鉴因灵台事,并书于此。〕道病卒。
范晔论曰:桓谭以不善谶流亡,郑兴以逊辞仅免;贾逵能附会文致,最差贵显;〔〖胡三省注〗郑兴事见四十二卷七年。明帝永平中,贾逵上言:左氏与图谶合,明刘氏为尧后。帝嘉之,历迁侍中,领骑都尉,甚见信用。傅,读曰附。〕世主以此论学,悲哉!
逵,扶风人也。
南单于比死,弟左贤王莫立,为丘浮尤鞮单于。〔〖胡三省注〗鞮,丁奚翻。〕帝遣使赍玺书拜授玺绶,赐以衣冠及缯彩,是后遂以为常。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