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天凤六年

(己卯 公元19年)

春,莽见盗贼多,乃令太史推三万六千岁历纪,六岁一改元,布天下。下书自言“己当如黄帝仙升天”,欲以诳耀百姓,销解盗贼。众皆笑之。

初献《新乐》于明堂、太庙。〔〖胡三省注〗新乐,莽所作也。〕

更始将军廉丹击益州,不能克。〔〖胡三省注〗丹盖自宁始将军迁更始将军。更,工衡翻。〕益州夷栋蚕、若豆等起兵杀郡守,越巂夷人大牟亦叛,杀略吏人。〔〖胡三省注〗按《后汉书》,栋蚕、若豆,益州夷两种也。大牟,越巂姑复县夷人。巂,音髓。〕莽召丹还,更遣大司马护军郭兴、庸部牧李曅〔〖按〗曅,同晔。光绪本为避讳,而缺笔划“丨”。〕击蛮夷若豆等、太傅羲叔士孙喜清洁江湖之盗贼。〔〖胡三省注〗莽以太傅主夏,故置羲叔官。士孙,复姓。《姓谱》:汉平陵士孙张为博士,明梁丘易。〕而匈奴寇边甚,莽乃大募天下丁男及死罪囚、吏民奴,名曰猪突、豨勇,以为锐卒。〔〖胡三省注〗服虔曰:猪性触突人,故以为谕。师古曰:东方人名豕曰豨;一曰:豨,豕走也;音许岂翻。〕一切税天下吏民,訾三十取一,〔〖胡三省注〗訾,与赀同。〕缣帛皆输长安。令公卿以下至郡县黄绶皆保养军马,〔〖胡三省注〗《续汉志》: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师古曰:保者,不许其死伤。〕多少各以秩为差,吏尽复以与民。〔〖胡三省注〗师古曰:转令百姓养之。〕又博募有奇技术可以攻匈奴者,将待以不次之位,言便宜者以万数。或言能度水不用舟楫,〔〖胡三省注〗师古曰:楫,所以刺舟也。〕连马接骑,济百万师。或言不持斗粮,服食药物,三军不饥。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莽辄试之,取大鸟翮为两翼,〔〖胡三省注〗师古曰:羽本曰翮,音胡隔翻。〕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莽知其不可用,苟欲获其名,皆拜为理军,赐以车马,待发。

初,莽之欲诱迎须卜当也,大司马严尤谏曰:“当在匈奴右部,兵不侵边,单于动静辄语中国,此方面之大助也。于今迎当置长安槁街,一胡人耳,不如在匈奴有益。”莽不听。既得当,欲遣尤与廉丹击匈奴,皆赐姓征氏,号二征将军,令诛单于舆而立当代之。出车城西横厩,未发。尤素有智略,非莽攻伐四夷,数谏不从,及当出,廷议,尤固言:“匈奴可且以为后,先忧山东盗贼。”莽大怒,策免尤。

大司空议曹史代郡范升〔〖胡三省注〗汉公府诸曹,有掾、有史、有属,皆公自辟置。〕奏记王邑曰:“升闻子以人不间于其父母为孝,臣以下不非其君上为忠。〔〖胡三省注〗贤曰:《论语》,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之言!间,非也。言子骞之孝化其父母,言人无非之者。忠臣事君,有过即谏,在下无有非其君者,是忠臣也。〕今众人咸称朝圣,皆曰公明。盖明者无不见,圣者无不闻。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胡三省注〗元元,民也;良善之民。师古曰:元元,善意也。焉,于虔翻。〕公以为是而不言,则过小矣;知而从令,则过大矣。二者于公无可以免,宜乎天下归怨于公矣。朝以远者不服为至念,升以近者不悦为重忧。〔〖胡三省注〗远者不服,谓四夷也。近者不悦,谓人心不便于莽之法令也。〕今动与时戾,事与道反,驰骛覆车之辙,踵循败事之后,后出益可怪,晚发愈可惧耳。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民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民也。如此,则胡、貊守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胡三省注〗谓京辅之民亦将为变也。〕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胡三省注〗县(縣),读曰悬(懸)。〕免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邑不听。

翼平连率田况奏郡县訾民不实,〔〖胡三省注〗《地理志》:北海寿光县,莽曰翼平。师古曰:言举百姓訾财,不以实数。率,所类翻。訾,与赀同。〕莽复三十取一。以况忠言忧国,进爵为伯,赐钱二百万,众庶皆詈之。青、徐民多弃乡里流亡,老弱死道路,壮者入贼中。

夙夜连率韩博〔〖胡三省注〗《地理志》:东莱不夜县,莽曰夙夜。〕上言:“有奇士,长丈,大十围,来至臣府,曰欲奋击胡虏,自谓巨毋霸,出于蓬莱东南五城西北昭如海濒,〔〖胡三省注〗师古曰:昭如,海名。濒,厓也。《神仙家言》,蓬莱有五城、十二楼。〕轺车不能载,三马不能胜。即日以大车四马,建虎旗,载霸诣阙。霸卧则枕鼓,以铁箸食,此皇天所以辅新室也。愿陛下作大甲、高车、贲育之衣,遣大将一人与虎贲百人〔〖胡三省注〗贲,音奔。〕迎之于道。京师门户不容者,开高大之,以示百蛮,镇安天下。”博意欲以风莽,〔〖胡三省注〗以莽字巨君,讽言毋得篡盗而霸。风,读曰讽。〕莽闻,恶之;留霸在所新丰,〔〖胡三省注〗师古曰:在所谓其见到之处。〕更其姓曰巨母氏,谓因文母太后而霸王符也。〔〖胡三省注〗师古曰:莽字巨君,若言文母出此人,而使我致霸王。更,音古衡翻。〕征博,下狱,以非所宜言,弃市。

关东饥旱连年,刁子都等党众浸多,至六七万。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