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光武皇帝 建武十五年
(己亥 公元39年)
春,正月,辛丑,大司徒韩歆免。歆好直言,无隐讳,帝每不能容。歆于上前证岁将饥凶,指天画地,言甚刚切,故坐免归田里。帝犹不释,复遣使宣诏责之;歆及子婴皆自杀。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众多不厌;帝乃追赐钱谷,以成礼葬之。〔〖胡三省注〗贤曰:成礼,具礼也;言不以非命而降其葬礼。〕
臣光曰:昔高宗命说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胡三省注〗说,傅说也,音悦。孔安国曰:如服药必瞑眩极,其病乃除,欲其出切言以自警。陆德明音瞑,莫遍翻。眩,玄遍翻;徐:又呼县翻。瞑眩,困极也。〖按〗殷商王武丁的大宰相。〕夫切直之言,非人臣之利,乃国家之福也。是以人君夙夜求之,唯惧弗得闻。惜乎,以光武之世而韩歆用直谏死,岂不为仁明之累哉!
丁未,有星孛于昴。〔〖胡三省注〗昴七星,西方之宿也,主狱事;又为旄头,胡星也。昴、毕间为天街,黄道之所经也。孛,蒲内翻。〕
以汝南太守欧阳歙为大司徒。〔〖胡三省注〗《郡国志》:汝南郡,在雒阳南六百五十里。歙,许及翻。〕
匈奴寇钞日盛,州郡不能禁。二月,遣吴汉率马成、马武等北击匈奴,徙雁门、代郡、上谷吏民六万余口置居庸、常山关以东,以避胡寇。〔〖胡三省注〗《郡国志》:雁门郡,在雒阳北一千五百里。代郡,在雒阳东北一千五百里。前书曰:“代郡有常山关。上谷郡居庸县有关。〕匈奴左部遂复转居塞内,朝廷患之,增缘边兵,部数千人。〔〖胡三省注〗每部各数千人也。〕
夏,四月,丁巳,封皇子辅为右翊公,英为楚公,阳为东海公,康为济南公,苍为东平公,延为淮阳公,荆为山阳公,衡为临淮公,焉为左翊公,京为琅邪公。〔〖胡三省注〗邪,音耶。〕癸丑,追谥兄縯为齐武公,兄仲为鲁哀公。帝感縯功业不就,〔〖胡三省注〗事见三十九卷更始元年。〕抚育二子章、兴,恩爱甚笃。以其少贵,欲令亲吏事,使章试守平阴令,兴缑氏令。〔〖胡三省注〗平阴、缑氏二县,皆属河南尹。缑,工侯翻。〕其后章迁梁郡太守,〔〖胡三省注〗梁郡,在雒阳东南八百本十里。〕兴迁弘农太守。〔〖胡三省注〗《郡国志》:弘农郡,在雒阳西南四百五十里。〕
帝以天下垦田多不以实自占,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乃诏下州郡检核。〔〖胡三省注〗核者,考其实也。下,户稼翻。〕于是刺史、太守多为诈巧,苟以度田为名,聚民田中,并度庐屋、里落,民遮道啼呼;或优饶豪右,侵刻赢弱。
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胡三省注〗宋白曰:汉割秦南阳、河南二郡之西境置弘农郡,义取弘大农桑为名。〕帝诘吏由趣,〔〖胡三省注〗由,从也,问是书之所从来也。趣,向也,问是书之意,其所向为何如也。〕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奉街上得之”,〔〖胡三省注〗抵,欺也。贤曰:长寿街在雒阳城中。〕帝怒。时东海公阳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胡三省注〗敕,教戒也。〕当欲以垦田相方耳。”〔〖胡三省注〗敕,教也,戒也。相方,求问其垦田之数以相比也。〕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胡三省注〗虎贲将,虎贲中郎将也。将,即亮翻。〕吏乃实首服,如东海公对。上由是益奇爱阳。〔〖胡三省注〗为立阳为太子张本。〕遣谒者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
冬,十一月,甲戌,大司徒歙坐前为汝南太守,度田不实,赃罪千余万,下狱。歙世授《尚书》,八世为博士,〔〖胡三省注〗自欧阳生传伏生《尚书》,至歙八世,皆为博士。〕诸生守阙为歙求哀者千余人,至有自髡剔者。〔〖胡三省注〗毛晃曰:剃发曰髡,尽及身毛曰剔。〕平原礼震,年十七,〔〖胡三省注〗礼,姓也。《左传》,卫有大夫礼孔。〕求代歙死。帝竟不赦,歙死狱中。
十二月,庚午,以关内侯戴涉为大司徒。
卢芳自匈奴复入居高柳。
是岁,骠骑大将军杜茂坐使军吏杀人,免。使扬武将军马成代茂,缮治障塞,十里一候,以备匈奴。使骑都尉张堪领杜茂营,击破匈奴于高柳。〔〖胡三省注〗杜佑曰:云州,治云中县,县界有高柳城。阚駰曰:高柳,在狋氏县北百三十里。郦道元曰:高柳县故城,旧代郡治。高柳在代中,其山重峦叠巘,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辽塞。〕拜堪渔阳太守。堪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劝民耕稼,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胡三省注〗蚕月既采桑,斫去繁枝,留其特长者,则来年桑叶茂盛。麦率一茎一穗,罕有两岐者,故以为瑞。〕
安平侯盖延薨。
交趾麊泠县雒将女子征侧,甚雄勇,〔〖胡三省注〗师古曰:麊泠,音麋零。交州外域记曰: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有雒将,铜印青绶。宋白曰:峰州,汉麊泠县地。〕交趾太守苏定以法绳之,征侧忿怨。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