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 会昌六年

(丙寅 公元846年)

春,二月,庚辰,以夏州节度使米暨为东北道招讨党项使。〔〖胡三省注〗米姓出于西域,康居枝庶分为米国。复入中国,子孙遂以为姓。〕

上疾久未平,以为汉火德,改“洛”为“雒”。〔〖胡三省注〗汉光武改洛阳为雒阳。〕唐土德,不可以王气胜君名。三月,下诏改名炎。〔〖胡三省注〗唐以土德王,而帝名瀍,瀍旁从水,土胜水,故言以王气胜君名。今改名炎,炎从火,火能生土,取以君名生王气也。帝未几而晏驾,厌胜果何益哉!〕

上自正月乙卯不视朝,〔〖胡三省注〗《考异》曰:《实录》作“十五日”。按献替记:“自正月十三日后至三月二十日更不开延英,时见中诏处分,莫得预焉。”今从之。〕宰相请见,不许。中外忧懼。

初,宪宗纳李锜妾郑氏,生光王怡。怡幼时,宫中皆以为不慧,太和以后,益自韬匿,群居游处,未尝发言。文宗幸十六宅宴集,好诱其言以为戏笑,号曰光叔。上性豪迈,尤所不礼。〔〖胡三省注〗《考异》曰:韦昭度续皇王宝运录曰:“宣宗即宪皇第四子。自宪皇崩,便合绍位,乃与姪文宗。文宗崩,武皇卢有怹谋,乃密令中常侍四人擒宣宗于永巷,幽之数日,沉于宫厕。宦者仇公武悠之,乃奏武宗曰:‘前者王子,不宜久于宫厕。诛之。’武宗曰:‘唯唯。’仇公武取出,于车中以粪土杂物覆之,将别路归家,密养之。三年后,武皇宫车晏驾,百官奉迎于玉宸殿立之。寻擢仇公武为军容使。”尉迟偓中朝故事曰:“敬宗、文宗、武宗相次即位,宣皇皆叔父也。武宗初登极,深忌焉。一日,会鞠于禁苑间,武宗召上,遥睹瞬目于中官仇士良。士良跃马向前曰:‘适有旨,王可下马!’士良命中官舆出,军中奏云:‘落马,已不救矣!’寻请为僧,游行江表间。会昌末,中人请还京,遂即位。令狐澄贞陵遗事曰:“上在藩时,尝从驾迴,而上误堕马,人不之觉。比二更,方能兴。时天大雪,四顾悄无人声。上寒甚,会巡警者至,大惊。上曰:‘我光王也。不悟至此,方困且渴,若为我求水!’警者即于旁近得水以进,遂步归藩邸。”此三事皆鄙妄无稽,今不取。〕及上疾笃,旬日不能言。诸宦官密于禁中定策,辛酉,下诏称:“皇子冲幼,须选贤德,光王怡可立为皇太叔,〔〖胡三省注〗《考异》曰:旧纪:“三月一日,立为皇太叔。”《武宗实录》云“壬戌”。《宣宗实录》云“辛酉”。按献替记云,“自正月十三日后至三月二十日更不开延英”,盖二十一日则宣宗见百寮也。今从《宣宗实录》。〕更名忱,应军国政事令权句当。”〔〖胡三省注〗以武宗之英达,李德裕之得君,而不能定后嗣,卒制命于宦竖,北司掌兵,且专宫禁之权也。〕太叔见百官,哀戚满容;裁决庶务,咸当于理,人始知有隐德焉。

甲子,上崩。〔〖胡三省注〗年三十三。〕以李德裕摄冢宰。丁卯,宣宗即位。宣宗素恶李德裕之专,即位之日,德裕奉册。既罢,谓左右曰:“适近我者非太尉邪?每顾我,使我毛发洒淅。”〔〖胡三省注〗洒浙,肃然之意,言可畏惮也。〕夏,四月,辛未朔,上始听政。

尊母郑氏为皇太后。

壬申,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同平章事,充荆南节度使。〔〖胡三省注〗《考异》曰:《实录》、新表、传皆云:“德裕自守太尉检校司徒为荆南节度使。”按制辞皆无责降之语,岂可遽自守太尉检校司徒!今从旧纪。又贞陵遗事曰:“上初即位于太极殿,时宰相李德裕与行册礼。及退,上谓宦侍云云。听政之二日,遂出为荆门。”旧德裕传曰:“五年,武宗上徽号,累表乞骸,不许。德裕病月余,坚请解机务,乃以本官平章事兼江陵尹、荆南节度使。数月,追复知政事。宣宗即位,罢相,出为东都留守。”按旧纪、新表及诸书,武宗朝德裕未尝罢免。此年九月,方自江陵除东都留守。旧传谬误,今从《实录》。〕德裕秉权日久,位重有功,众不谓其遽罢,闻之莫不惊骇。甲戌,贬工部尚书、判盐铁转运使薛元赏为忠州刺史,弟京兆少尹、权知府事元龟为崖州司户,皆德裕之党也。

杖杀道士赵归真等数人,流罗浮山人轩辕集于岭南。五月,乙巳,赦天下。上京两街先听留两寺外,更各增置八寺;〔〖胡三省注〗左街先留慈恩、荐福,今增置兴唐、保寿二寺。宝应寺改为资圣寺,青龙寺改为护国寺,菩提寺改为保唐寺,清禅寺改为安国寺。尼寺二所,法云寺改为唐安寺,崇敬寺改为唐昌寺。右街先留西明寺,改为福寿寺,庄严寺改为圣寿寺。添置僧寺一所,千福寺,尼寺一所,兴圣寺依旧名。化度寺改为崇福寺,永泰寺改为万寿寺,清国寺改为崇圣寺,经行寺改为龙兴寺,奉恩寺改为兴福寺。尼寺一所,万善寺改为延唐寺。《考异》曰:杭州南亨记曰:“今天子即位,天下州率兴二寺,用齿衰男女为其徒,各止三十人,两京数倍其四五焉。”《实录》:“准五日敕,两街先留寺两所外,更添置八所。”注:唐石刻云,“京师两街各置十寺,寺僧五十人。”盖谓二年正月赦后,非今赦也。〕僧、尼依前隶功德使,不隶主客,〔〖胡三省注〗唐初,天下僧、尼、道士、女官皆隶鸿胪寺。武后延载元年,以僧、尼隶祠部。开元二十四年,道士、女官隶宗正寺。天宝二载,以道士隶司封。贞元四年,崇玄馆罢大学士后,复置左、右街大功德使、东都功德使、修功德使,总僧、尼之籍及功役。元和二年,以道士、女官隶左、右街功德使。会昌二年,以僧、尼隶主客。太清宫置玄元馆,亦有学士,至六年废,而僧、尼复隶两街功德使,即是年也。〕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给牒。〔〖胡三省注〗改武宗之政也。牒,即今祠部所僧、道度牒也。〕

以翰林学士、兵部侍郎白敏中同平章事。

辛酉,立皇子温为郓王,渼为雍王,〔〖胡三省注〗渼,音美。〕泾为雅王,滋为夔王,沂为庆王。

六月,礼仪使奏“请复代宗神主于太庙,〔〖胡三省注〗开成五年,文宗升祔,代宗神主以亲尽祧迁,今请复之。〕以敬宗、文宗、武宗同为一代,于庙东增置两室,为九代十一室。”从之。

秋,七月,壬寅,淮南节度使李绅薨。

回鹘乌介可汗之众稍稍降散及冻馁死,所馀不及三千人。国相逸隐啜杀乌介于金山,〔〖胡三省注〗乌介可汗自杀胡山之败,窜于黑车子族,今为其下所杀。〕立其弟特勒遏捻为可汗。

八月,壬申,葬至道昭肃孝皇帝于端陵,〔〖胡三省注〗端陵,在京兆三原县东十里。〕庙号武宗。

初,武宗疾困,顾王才人曰:“我死,汝当如何?”对曰:“愿从陛下于九泉!”武宗以巾授之。武宗崩,才人即缢。〔〖胡三省注〗武宗之问,王才人之死,惩杨妃之祸也。〕上闻而矜之,赠贵妃,葬于端陵柏城之内。〔〖胡三省注〗《考异》曰:蔡京王贵妃传曰:“帝疾亟,才人久视帝而归燕息处,浓妆絜服如常日,乃取所玩用物散与内家净尽;持帝所授巾至帝前,已见升遐,容易自缢,而仆于御座下,以缢为名而得卒。”旧纪:“武宗葬端陵,德妃王氏祔焉。”李德裕献替记:“自上临御,王妃有专房之宠。至是,以娇勡忤旨,一夕而殒,群情无不惊惧,以谓上功成之后喜怒不测。德裕因以进谏。”在五年十月,与王贵妃传不同,恐献替记误。康軿刻谈录曰:“孟才人善歌,有宠于武宗。属一旦圣体不豫,召而问之曰:‘我或不讳,汝将何之﹖’对曰:‘若陛下万岁之后,无复生为!’是日令于御前歌河满子一曲,声调悽咽,闻者涕零。及宫车晏驾,哀恸数日而殒,窆于端陵之侧。”此事恐正是王才人,传闻不同。〕

以循州司马牛僧孺为衡州长史,封州流人李宗闵为郴州司马,恩州司马崔珙为安州长史,〔〖胡三省注〗安州,汉安陆县地,京师东南二千五十一里。〕潮州刺史杨嗣复为江州刺史,昭州刺史李珏为郴州刺史。僧孺等五相皆武宗所贬逐,〔〖胡三省注〗杨嗣复贬见二百四十六卷元年。三年,崔琵罢相,崔钺代之,奏珙妄费宋滑院盐铁钱九十万缗,又劾与刘从谏厚,数护其奸,贬澧州刺史,再斥恩州司马。僧孺、宗闵贬见上四年。〕至是,同日北迁。宗闵未离封州而卒。

九月,以刑南节度使郴德裕为东都留守,解平章事;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郑肃同平章事,充荆南节度使。

以兵部侍郎、判度支卢商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商,翰之族孙也。〔〖胡三省注〗卢翰相德宗于兴元、贞元之间。〕

册黠戛斯可汗使者以国丧未行,或以为僻远小国,不足与之抗衡。回鹘未平,不应遽有建置。诏百官集议,事遂寝。

蛮寇安南,经略使裴元裕帅邻道兵讨之。

以右常侍李景让为浙西观察使。〔〖胡三省注〗右常侍,右散骑常侍也。〕

初,景让母郑氏,性严明,早寡,家贫,居于东都。诸子皆幼,母自教之。宅后古墙因雨隤陷,〔〖胡三省注〗隤,杜回翻,下坠也。〕得钱盈船,奴婢喜,走告母。母往,焚香祝之曰:“吾闻无劳而获,身之灾也。天必以先君馀庆,矜其贫而赐之,则愿诸孤它日学问有成,乃其志也,此不敢取!”遽命掩而筑之。三子景让、景温、景庄,皆举进士及第。景让官达,发已斑白,小有过,不免捶楚。

景让在浙西,有左都押牙迕景让意,〔〖胡三省注〗迕,五故翻。〕景让杖之而毙。军中愤怒,将为变。母闻之,景让方视事,母出坐听事,〔〖胡三省注〗听,读曰厅。〕立景让于庭而责之曰:“天子付汝以方面,国家刑法,岂得以为汝喜怒之资,妄杀无罪之人乎!万一致一方不宁,岂惟上负朝廷,使垂年之母衔羞入地,〔〖胡三省注〗垂,末垂也;垂年,犹言末垂之年。〕何以见汝之先人乎!”命左右褫其衣坐之,〔〖胡三省注〗褫,丑豸翻。〕将挞其背。将佐皆为之请,拜且泣,久乃释之,军中由是遂安。

景庄老于场屋,〔〖胡三省注〗唐人谓贡院为场屋,至今犹然。〕每被黜,母辄挞景让。然景让终不肯属主司,〔〖胡三省注〗主司,校文主司也,礼部侍郎知贡举者是也。〕曰:“朝廷取士自有公道,岂敢效人求关节乎!”久之,宰相谓主司曰:“李景庄今岁不可不收,可怜彼翁每岁受挞!”由是始及第。

冬,十月,礼院奏禘祭祝文于穆、敬、文、武四室,但称“嗣皇帝臣某昭告”,从之。〔〖胡三省注〗太常有礼院。帝于穆宗,弟也;于敬、文武,叔也。〕

甲申,上受三洞法箓于衡山道士刘玄静。〔〖胡三省注〗既杖杀赵归真而复受法箓,所谓尤而效之。会昌五年刘玄静还衡山。〕

十二月,戊辰朔,日有食之。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