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贞观二十一年

(丁未 公元647年)

春,正月,开府仪同三司申文献公高士廉疾笃;辛卯,上幸其第,流涕与诀;壬辰,薨。上将往哭之,房玄龄以上疾新愈,固谏,上曰:“高公非徒君臣,兼以故旧姻戚,〔〖胡三省注〗高士廉,长孙后之母舅也。士廉识帝于龙潜,因以甥女妻帝。〕岂得闻其丧不往哭乎?公勿复言!”帅左右自兴安门出。〔〖胡三省注〗按:《六典》,大明宫南面五门,次西曰兴安门。但贞观以前,人主常居太极宫,高宗龙朔之后,方居大明宫。然此时已营永安宫,永安即大明也。或者帝自永安宫而出兴安门欤﹖按旧书高士廉传:上出兴安门,至延喜门,长孙无忌迎谏马首。延喜门直皇城之东北隅,而兴安门直大明宫城之西南隅,由大明之兴安门至皇城之延喜门,其路迂且远,意太极宫中别自有兴安门也。〕长孙无忌在士廉丧所,闻上将至,辍哭,迎谏于马首曰:“陛下饵金石,于方不得临丧,奈何不为宗庙苍生自重!且臣舅临终遗言,深不欲以北首、夷衾,辄屈銮驾。〔〖胡三省注〗死者北首。夷衾,覆尸之衾。郑氏曰:夷之言尸也,尸之槃曰夷槃,床曰夷床,衾曰夷衾,移尸曰夷于堂,皆依尸而为言者也。〕”上不听。无忌中道伏卧,流涕固谏,上乃还入东苑,南望而哭,涕下如雨。及柩出横桥,〔〖胡三省注〗长安故城横门外有桥,曰潢桥。柩,音旧。〕上登长安故城西北楼,望之恸哭。

丙申,诏以回纥部为瀚海府,仆骨为金微府,〔〖胡三省注〗《考异》曰:旧书作“金徽”。今从《实录》、《唐历》。〕多滥葛为燕然府,拔野古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胡三省注〗府者,都督府也。燕,因肩翻。〕浑为皋兰州,斛薛为高阙州,奚结为鸡鹿州,阿跌为鸡田州,契苾为榆溪州,思结别部为蹛林州,白霫为置颜州;各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各赐金银缯帛及锦袍。敕勒大喜,捧戴欢呼拜舞,宛转尘中。及还,上御天成殿宴,设十部乐而遣之。诸酋长奏称:“臣等既为唐民,往来天至尊所,如诣父母,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岁贡貂皮以充租赋,仍请能属文人,使为表疏。”上皆许之。于是北荒悉平,然回纥吐迷度已私自称可汗,官号皆如突厥故事。

丁酉,诏以明年仲春有事泰山,禅社首;〔〖胡三省注〗应劭曰:社首山在汉泰山郡博县。晋灼曰:山在钜平县南十二里。唐志:兗州博城县有社首山。〕馀并依十五年议。

二月,丁丑,太子释奠于国学。

上将复伐高丽,朝议以为:“高丽依山为城,攻之不可猝拔。前大驾亲征,国人不得耕种,所克之城,悉收其谷,继以旱灾,民太半乏食。今若数遣偏师,更迭扰其疆场,使彼疲于奔命,释耒入堡,数年之间,千里萧条,则人心自离,鸭绿之北,可不战而取矣。”上从之。三月,以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候将军李海岸副之,发兵万馀人,乘楼船自莱州泛海而入。又以太子詹事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胡三省注〗相如《子虚赋》曰:“夫齐东陼钜海,观乎成山,射乎之罘,秋猎乎青丘,髣徨乎海外。”服虔曰:青丘国在海东三百里。晋天文志有青丘七星,在轸东南,蛮夷之国也。〕右武卫将军孙贰朗等副之,将兵三千人,因营州都督府兵自新城道入。两军皆选习水善战者配之。

辛卯,上曰:“朕于戎、狄所以能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所不能臣者,皆顺众人之所欲故也。昔禹帅九州之民,凿山槎木,疏百川注之海,其劳甚矣,而民不怨者,因人之心,顺地之势,与民同利故也。”

是月,上得风疾,苦京师盛暑,夏,四月,乙丑,命修终南山太和废宫为翠微宫。〔〖胡三省注〗杨大年曰:翠微宫在骊山绝顶。〕

丙寅,置燕然都护府,统瀚海等六都督、皋兰等七州,〔〖胡三省注〗六都督,七州并见上。新书曰:置燕然都护府于古单于台。宋白曰:在西受降城东南四十里。〕以扬州都督府司马李素立为之。素立抚以恩信,夷落怀之,共率马牛为献;素立唯受其酒一杯,馀悉还之。

五月,戊子,上幸翠微宫。冀州进士张昌龄献《翠微宫颂》,上爱其文,命于通事舍人里供奉。〔〖胡三省注〗资格浅不得除正官,命于通事舍人班里供奉。〕

初,昌龄与进士王公治皆善属文,名振京师,考功员外郎王师旦知贡举,〔〖胡三省注〗唐初以考功员外郎知贡举,至开元间,考功员外郎李昂为举人诋诃;帝以员外郎望轻,遂移贡举于礼部,以侍郎主之。礼部选士自此始。〕黜之,举朝莫晓其故。及奏第,上怪无二人名,诘之。师旦对曰:“二人虽有辞华,然其体轻薄,终不成令器。若置之高第,恐后进效之,伤陛下雅道。”上善其言。

壬辰,诏百司依旧启事皇太子。

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胡三省注〗褚遂良尝知起居注;十八年,拜黄门侍郎,参综朝政,不复兼史职,故曰尝。〕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与,盖谦谦之志耳。”

李世勣军既渡辽,历南苏等数城,〔〖胡三省注〗前汉书:玄菟郡高句骊县有南苏水,西北经塞外。〕高丽多背城拒战,世勣击破其兵,焚其罗郭而还。

六月,癸亥,以司徒长孙无忌领扬州都督,实不之任。

丁丑,诏以“隋末丧乱,边民多为戎、狄所掠,今铁勒归化,宜遣使诣燕然等州,与都督相知,访求没落之人,赎以货财,给粮递还本贯;其室韦、乌罗护、靺鞨三部人为薛延陀所掠者,亦令赎还。”

癸未,以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时房玄龄留守京师,有自京师来者,上问:“玄龄何言?”对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但云李纬美髭鬓。”帝遽改除纬洛州刺史。〔〖胡三省注〗《考异》曰:《唐历》云:“居无何,改纬太子詹事。”今从旧传。〕

秋,七月,牛进达、李海岸入高丽境,凡百馀战,无不捷。攻石城,拔之。进至积利城下,高丽兵万馀人出战,海岸击破之,斩首二千级。

上以翠微宫险隘,不能容百官,庚子,诏更营玉华宫于宜春之凤皇谷。〔〖胡三省注〗玉华宫在宜春县西四十里。〕庚戌,车驾还宫。

八月,壬戌,诏以薛延陀新降,土功屡兴,加以河北水灾,停明年封禅。

辛未,骨利幹遣使入贡;丙戌,以骨利幹为玄阙州,拜其俟斤为刺史。骨利幹于铁勒诸部为最远,昼长夜短,日没后,天色正曛,煮羊脾适熟,日已复出矣。〔〖胡三省注〗骨利干居瀚海北,产良马。其地北距海,至京师最远。又北渡海,则昼长夜短,盖近日出处。复,扶又翻。《考异》曰:《实录》、《唐历》皆作“羊胛”。僧一行大衍历义及旧天文志、唐统纪皆作“脾”。《新天文志》云:“胹,羊髀。”按正言羊脾者,取其易熟故也。若煮羊胛及髀,则虽中国,通夕亦未烂矣。今从《大衍历》义。〕

己丑,齐州人段志冲上封事,请上致政于皇太子;太子闻之,忧形于色,发言流涕。长孙无忌等请诛志冲。上手诏曰:“五岳陵霄,四海亘地,纳污藏疾,无损高深。〔〖胡三省注〗《左传》云:川泽纳污,山薮藏疾。亘,古邓翻。〕志冲欲以匹夫解位天子,〔〖胡三省注〗言欲使天子解位也。〕朕若有罪,是其直也;若其无罪,是其狂也。譬如尺雾障天,不亏于大;寸云点日,何损于明!”

丁酉,立皇子明为曹王。明母杨氏,巢剌王之妃也,有宠于上;文德皇后之崩也,欲立为皇后。魏征谏曰:“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嬴自累!〔〖胡三省注〗《左传》:晋太子圉为质于秦,秦穆公以女妻之,圉将逃归,谓之曰:“与子归乎﹖”嬴氏不敢从,圉遂逃归。及晋公子重耳入秦,秦穆公纳女五人,怀嬴与焉,谓之辰嬴。贾季曰:辰嬴嬖于二君是也。累,力瑞翻。〕”乃止。寻以明继元吉后。

戊戌,敕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发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数百艘,欲以征高丽。〔〖胡三省注〗十二州:宣、润、常、苏、湖、杭、越、台、婺、括、江、洪也。〕

冬,十月,庚辰,奴剌啜匐俟友帅其所部万馀人内附。〔〖胡三省注〗奴剌部落居吐谷浑、党项之间,剌,来达翻。〕

十一月,突厥车鼻可汗遣使入贡。车鼻名斛勃,本突厥同族,世为小可汗。颉利之败,突厥馀众欲奉以为大可汗,时薛延陀方强,车鼻不敢当,帅其众归之。或说薛延陀:“车鼻贵种,有勇略,为众所附,恐为后患,不如杀之。”车鼻知之,逃去。薛延陀遣数千骑追之,车鼻勒兵与战,大破之,乃建牙于金山之北,〔〖胡三省注〗其地三垂斗绝,惟一面可容车骑,壤土夷博。〕自称乙注车鼻可汗,突厥馀众稍稍归之,数年间胜兵三万人,时出抄掠薛延陀。及薛延陀败,车鼻势益张,遣其子沙钵罗特勒入见,又请身自入朝。诏遣将军郭广敬征之。车鼻特为好言,初无来意,竟不至。〔〖胡三省注〗《考异》曰:《实录》:“诏遣云麾将军安调遮、右屯卫郎将韩华迎之。车鼻徒饰其辞,初无来意。韩华将招歌逻禄共劫之,车鼻觉其谋,华与车鼻子陟苾特勒相射而死,调遮亦被杀。”今从《旧突厥传》。〕

癸卯,徙顺阳王泰为濮王。

壬子,上疾愈,三日一视朝。

十二月,壬申,西赵酋长赵磨帅万馀户内附,以其地为明州。〔〖胡三省注〗东谢之南有西赵蛮,西抵昆明,南即西洱河,山穴阻深,赵氏世为酋长。酋,慈由翻。长,知两翻。〕

龟兹王伐叠卒,弟诃黎布失毕立,浸失臣礼,侵渔邻国。上怒,戍寅,诏使持节、昆丘道行军大总管、〔〖胡三省注〗自古相传,西域有昆仑山,河源所出。又《尔雅》曰:三成为昆仑丘,故曰昆丘道。〕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副大总管、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安西都护郭孝恪等将兵击之,仍命铁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谷浑连兵进讨。〔吐,从暾入声。谷,音浴。〕

高丽王使其子莫离支任武入谢罪,上许之。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