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本纪第二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1]。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2],为人臣。
>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3],浩浩怀山襄陵[4],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5],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6],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7],摄行天子之政[8],巡狩[9]。行视鲧之治水无状[10],乃殛鲧于羽山以死[11]。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12]。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说明】
尧崩[13],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14]?”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15],然!”命禹:“女平水土[16],维是勉之[17]。”禹拜稽首[18],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19]。”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gǔn,音滚)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司马迁还插进了皋陶(yáo,音姚)论“九德”以及舜和皋陶关于元首和股肱(gōng,音工)的歌词,这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与夏禹的形象相反,司马迁也用简约的笔触,勾画和鞭挞了孔甲的湎淫和夏桀的暴虐。
禹为人敏给克勤[20],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21],身为度[22],称以出[23];亶亶穆穆[24],为纲为纪。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25],行山表木[26],定高山大川[27]。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28],乃劳身焦思[29],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30],致孝于鬼神[31]。卑宫室[32],致费于沟淢[33]。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34],山行乘檋[35]。左准绳[36],右规矩[37],载四时[38],以开九州[39],通九道[40],陂九泽[41],度九山[42]。令益予众庶稻[43]可种卑湿[44],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45]。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46],及山川之便利[47]。
夏禹名文命。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禹的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有登临帝位,而是给天子做大臣。当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为此非常忧愁。尧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群臣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这个人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用不得。”四岳都说:“比较起来,众大臣还没有谁比他更强,希望您让他试试。”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九年时间过去,洪水仍然泛滥不息,治水没有取得成效。这时尧帝寻找继承帝位的人,又得到了舜。舜被举用,代行天子的政务,到四方巡视。舜在巡视途中,看到鲧治理洪水干得不成样子,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结果鲧就死在那里。天下人都认为舜对鲧的惩罚是正确的。舜又举用了鲧的儿子禹,让他来继续他父亲鲧治水的事业。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48],治梁及岐[49]。既修太原[50],至于岳阳。覃怀致功[51],致于衡漳。其土白壤[52]。赋上上错[53],田中中[54]。常、卫既从[55],大陆既为[56]。鸟夷皮服[57]。夹右碣石,入于海[58]。
尧逝世以后,舜帝问四岳说:“有谁能光大尧帝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呢?”大家都说:“伯禹当司空,可以光大尧帝的事业。”舜说:“嗯,好!”然后命令禹说:“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办好啊!”禹叩头拜谢,谦让给契、后稷、皋陶。舜说:“你还是快去办理你的公事吧!”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状貌。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就不顾劳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敢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仪器,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
济、河维沇州[59]:九河既道[60],雷夏既泽[61],雍、沮会同,桑土既蚕[62],于是民得下丘居土[63]。其土黑坟[64],草繇木条[65]。田中下[66],赋贞[67],作十有三年乃同[68]。其贡漆、丝,其篚织文[69]。浮于济、漯[70],通于河。
禹治水及考察是从帝都冀州开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壶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脉。治理好太原地区,一直到太岳山之南。修治好覃怀之后,又继续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土质色白而松软,这里的赋税属上上,即第一等,有时也杂有第二等,田地属于中中,即第五等。常水、卫水疏通了,大陆泽也修治完毕。东北鸟夷部族的贡品是皮衣。其进贡路线是绕道碣石山向西,进入黄河。
海岱维青州:堣夷既略[71],潍、淄其道。其土白坟,海滨广潟[72],厥田斥卤[73]。田上下[74],赋中上[75]。厥贡盐絺[76],海物维错[77],岱畎丝、枲、铅、松、怪石[78],莱夷为牧,其篚酓丝[79]。浮于汶,通于济。
济水和黄河之间是沇(兖)州:这个地区的九条河都已疏通,雷夏蓄积成了一个大湖。雍水和沮水汇合流入泽中,土地上种了桑,养了蚕,于是民众都能从山上搬下来定居在平地上。沇州的土质发黑而且肥美,草长得茂盛,树木高大。这里田地属中下,即第六等,赋税属下下,即第九等,经过十三年的整治之后,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这一地区进贡的物品是漆、丝,还有用竹筐盛着的有花纹的锦绣。进贡时走水路,由济水进入漯(tà,音踏)水,然后进入黄河。
海岱及淮维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艺[80]。大野既都[81],东原厎平[82]。其土赤埴坟[83],草木渐包[84]。其田上中[85],赋中中[86]。贡维土五色[87],羽畎夏狄[88],峄阳孤桐[89],泗滨浮磬[90],淮夷蠙珠臮鱼[91],其篚玄纤缟[92]。浮于淮、泗,通于河。
大海到泰山之间是青州:在这个地区堣夷平治之后,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这里的土质色白而且肥美,海滨一带宽广含碱,田地多是盐碱地。田地属上下,即第三等,赋税属中上,即第四等。进贡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有时也进贡一些海产品,还有泰山谷地生产的丝、大麻、锡、松木、奇异的石头,莱夷地区可以放牧,所以,那里进贡畜牧产品,还有用筐盛着用来作琴弦的柞蚕丝。进贡时,走水路,由汶水转入济水。
淮海维扬州:彭蠡既都,阳鸟所居[93]。三江既入[94],震泽致定[95]。竹箭既布[96]。其草惟夭[97],其木惟乔[98],其土涂泥[99]。田下下[100],赋下上上杂[101]。贡金三品[102],瑶、琨、竹箭[103],齿、革、羽、旄[104],岛夷卉服[105],其篚织贝[106],其包橘、柚锡贡[107]。均江海[108],通淮、泗。
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间是徐州:在这个地区治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带也可以种植农作物了。大野成了一个蓄水湖,东原的水也都退去。这里的土质呈红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丛生,渐渐繁茂。田地属上中,即第二等,赋税属中中,即第五等。进贡的物品是供天子筑坛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谷中的野鸡,峄山南面生产的可用以制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滨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鱼类,还有用竹筐盛着的纤细洁净的黑白丝绸。进贡时,走水路通过淮水、泗水,然后转入黄河。淮河与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lǐ,音里)汇成了湖泊,成了鸿雁南归时的栖息之地。松江、钱塘江、浦阳江在那里入海,震泽地区也获得安定了。竹林密布,野草繁茂,树木高大。这里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下,即第九等,赋税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时可居第六等。进贡的物品是三色铜,瑶、琨等美玉和宝石,以及竹箭,还有象牙、皮革、羽毛、旄(máo,音毛)牛尾和岛夷人穿的花草编结的服饰,以及用竹筐盛着的有贝形花纺的锦缎,有进根据朝廷的命令进贡包好的橘子、柚子。这些贡品都经由大海、长江进入淮河、泗水。荆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荆州:这个地区有长江、汉水注入大海。长江的众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业已疏导,云泽、梦泽也治理好了。这里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中,即第八等,赋税居上下,即第三等。进贡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铜,以及椿木、柘(zhè,音蔗)木、桧木、柏木,还有粗细磨石,可做箭头的砮(nǔ,努)石、丹砂,特别是可做箭杆的竹子箘(jùn,音郡)簬(lù,音路)和楛(hù,音户)木是汉水附近三个诸侯国进贡的最有名的特产,还有包裹着和装在匣子里的供祭祀时滤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着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丝带。有时根据命令进贡九江出产的大龟。进贡时,经由长江、沱水、涔水、汉水,转行一段陆路再进入洛水,然后转入南河。
荆及衡阳维荆州:江、汉朝宗于海[109]。九江甚中[110],沱、涔已道,云土、梦为治。其土涂泥。田下中[111],赋上下[112]。贡羽、旄、齿、革,金三品,杶、榦、栝、柏[113],砺、砥、砮、丹[114],维箘簬、楛[115],三国致贡其名[116],包匦菁茅[117],其篚玄纁玑组[118],九江入赐大龟[119]。浮于江、沱、涔、(于)汉,逾于雒[120],至于南河。
荆州和黄河之间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涧水都已疏通注入黄河,荥播也汇成了一个湖泊,还疏浚了荷泽,修筑了明都泽的堤防。这里的土质松软肥沃,低地则是肥沃坚实的黑土。田地属中上,即第四等,赋税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时居第一等。进贡漆、丝、细葛布、麻,以及用竹筐盛着的细丝絮,有时按命令进贡治玉磬用的石头,进贡时走水路,经洛水进入黄河。
荆、河惟豫州[121]:伊、雒、瀍、涧既入于河,荥播既都,道荷泽,被明都[122]。其土壤,下土坟垆[123]。田中上[124],赋杂上中[125]。贡漆、丝、絺、纻[126],其篚纤絮[127],锡贡磬错[128]。浮于雒,达于河。
华山南麓到黑水之间是梁州:汶(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种了,沱水、涔水也已经疏通,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经修好,在和夷地区治水也取得了成效。这里土质是青黑色的,田地属下上,即第七等,赋税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时也居第七等或第九等。贡品有美玉、铁、银、可以刻镂的硬铁、可以做箭头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以及熊、罴、狐狸。织皮族的贡品由西戎西倾山经桓水运出,再从潜水船运,进入沔(miǎn,音免)水,然后走一段山路进入渭水,最后横渡黄河到达京城。
华阳黑水惟梁州:汶、嶓既艺,沱、涔既道,蔡、蒙旅平[129],和夷厎绩。其土青骊[130]。田下上,赋下中三错[131]。贡璆、铁、银、镂、砮、磬[132],熊、罴、狐、貍、织皮。西倾因桓是来[133],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134],乱于河[135]。
黑水与黄河西岸之间是雍州:弱水经治理已向西流去,泾水汇入了渭水。漆水、沮水跟着也汇入渭水,还有沣水同样汇入渭水。荆山、岐山的道路业已开通,终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鸟鼠山的道路也已竣工。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成绩,一直治理到都野泽一带。三危山地区可以居住了,三苗族也大为顺服。这里的土质色黄而且松软肥沃,田地属上上,即第一等,赋税居中下,即第六等。贡品是美玉和美石。进贡时从积石山下走水路,顺流到达龙门山间的西河,会集到渭水湾里。织皮族居住在昆仑山、枝支山、渠搜山等地,那时西戎各国也归服了。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136]。漆、沮既从,沣水所同[137]。荆、岐已旅[138],终南、敦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139],至于都野。三危既度[140],三苗大序[141]。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贡璆、琳、琅玕[142]。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143]。
禹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一条从汧山和岐山开始,一直开到荆山,越过黄河;一条从壶口山、雷首山一直开到太岳山;一条从砥柱山、析城山一直开到王屋山;一条从太行山、常山一直开到碣石山,进入海中与水路接通;一条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一直开到太华山;一条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开到负尾山;一条从嶓冢山一直开到荆山;一条从内方山一直开到大别山;一条从汶山的南面开到衡山,越过九江,最后到达敷浅原山。
道九山[144]:汧及岐至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道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汶山之阳至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禹疏导了九条大河:把弱水疏导至合黎,使弱水下游注入流沙(沙漠)。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龙门山,向南到华阴,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到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就是汉水,再向东流就是苍浪水,经过三澨(shì,音誓)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北江,流入大海。从汶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东到达醴水,经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中江,最后流入大海。疏导沇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溢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荷泽,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流入大海。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水,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入大海。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道九川: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145]。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盟津,东过雒汭[146],至于大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147],同为逆河[148],入于海。嶓冢道漾,东流为汉,又东为苍浪之水,过三澨,入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149],东为北江,入于海。汶山道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150],东为中江,入于海。道沇水,东为济,入于河,泆为荥[151],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道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北至于泾,东过漆、沮,入于河。道雒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东北入于河。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堤防,四海之内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恶高下都评定出等级,能按照规定认真进贡纳税,赋税的等级都是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还在华夏境内九州之中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
南流。”
禹下令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紧靠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内要交纳精米。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外三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yāo,音腰)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
于是九州攸同[152],四奥既居[153],九山刊旅[154],九川涤原[155],九泽既陂,四海会同[156]。六府甚修[157],众土交正[158],致慎财赋[159],咸则三壤成赋[160]。中国赐土姓[161]:“祗台德先[162],不距朕行[163]。”
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于是舜帝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从此太平安定。
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164]:百里赋纳总[165],二百里纳铚[166],三百里纳秸服[167],四百里粟[168],五百里米[169]。甸服外五百里侯服[170]:百里采[171],二百里任国[172],三百里诸侯[173]。侯服外五百里绥服[174]:三百里揆文教[175],二百里奋武卫[176]。绥服外五百里要服[177]:三百里夷[178],二百里蔡[179]。要服外五百里荒服[180]:三百里蛮[181],二百里流[182]。
皋陶担任执法的“士”这一官职,治理民众。舜帝上朝,禹、伯夷、皋陶一块儿在舜帝面前谈话。皋陶申述他的意见说:“遵循道德确定不移,就能做到谋略高明,臣下团结。”禹说:“很对,但应该怎样做呢?”皋陶说:“哦,要谨慎对待自身修养,要有长远打算,使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同族人亲厚稳定,这样,众多有见识的人就都会努力辅佐你,由近处可以推及到远处,一定要从自身做起。”禹拜谢皋陶的善言,说:“对。”皋陶说:“哦,还有成就德业就在于能够了解人,能够安抚民众。”禹说:“呵!都象这样,即使是尧帝,恐怕也会感到困难的。能了解人就是明智,就能恰当地给人安排官职;能安抚民众就是仁惠,黎民百姓都会爱戴你。如果既能了解人,又能仁惠,还忧虑什么驩(huān,音欢)兜,何必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语伪善谄媚的小人呢?”皋陶说:“对,是这样。检查一个人的行为要根据九种品德,检查一个人的言论,也要看他是否有好的品德。”他接着说道:“开始先从办事来检验,宽厚而又威严,温和而又坚定,诚实而又恭敬,有才能而又小心谨慎,善良而又刚毅,正直而又和气,平易而又有棱角,果断而又讲求实效,强有力而又讲道理,要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呀!能每日宣明三种品德,早晚谨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采邑。每日严肃地恭敬实行六种品德,认真辅佐王事,诸候就可以保有他的封国。能全部具备这九种品德并普遍施行,就可以使有才德的人居官任职,使所有的官吏都严肃认真办理自己的政务。不要叫人们胡作非为,胡思乱想。如果让不适当的人居于官位,就叫做扰乱上天所命的大事。上天惩罚有罪的人,用五种刑罚处治犯有五种罪行的罪人。我讲的大抵可以行得通吧?”禹说:“如果按你的话行事,一定会做出成绩的。”皋陶说:“我才智浅薄,只是希望有助于推行治天下之道。”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183]:声教讫于四海[184]。于是帝锡禹玄圭[185],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舜帝对禹说:“你也说说你的好意见吧。”禹谦恭地行了拜礼,说:“哦,我说什么呢?我只想每天勤恳努力地办事。”皋陶追问道:“怎样才叫勤恳努力?”禹说:“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遭受着洪水的威胁。我在陆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翻山越岭,树立木桩,在山上作了标志。我和益一块,给黎民百姓稻粮和新鲜的肉食。疏导九条河道引入大海,又疏浚田间沟渠引入河道。和稷一起赈济吃粮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从粮食较多地区调济给粮食欠缺的地区,或者叫百姓迁到有粮食的地区居住。民众安定下来了,各诸侯国也都治理好了。”皋陶说:“是啊,这些是你的巨大业绩。”
皋陶作士以理民[186]。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187]。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188],谋明辅和[189]。”禹曰:“然,如何?”皋陶曰:“於[190]!慎其身修[191],思长[192],敦序九族[193],众明高翼[194],近可远在已[195]。禹拜美言[196],曰:“然。”皋陶曰:“於!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197]!皆若是[198],惟帝其难之[199]。知人则智,能官人[200];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201]。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202]?”皋陶曰:“然,於!亦行有九德[203],亦言其有德。”乃言曰:“始事事[204],宽而栗[205],柔而立[206],愿而共[207],治而敬[208],扰而毅[209],直而温[210],简而谦[211],刚而实[212],强而义[213],章其有常吉哉[214]。日宣三德[215],蚤夜翊明有家[216]。日严振敬六德[217],亮采有国[218]。翕受普施[219],九德咸事,俊乂在官[220],百吏肃谨。毋教邪淫奇谋。非其人居其官,是谓乱天事[221]。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222]。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绩行。”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赞道哉[223]。”
禹说:“啊,帝!谨慎对待您的在位之臣,稳稳当当处理您的政务。辅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会响应拥护您。您用清静之心奉行上帝的命令,上天会经常把美好的符瑞降临给您。”舜帝说:“啊,大臣呀,大臣呀!大臣是我的臂膀和耳目。我想帮助天下民众,你们要辅助我。我想要效法古人衣服上的图象,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制作锦绣服装,你们要明确各种服装的等级。我想通过各地音乐的雅正与淫邪等来考察那里考察那里政教的情况,以便取舍各方的意见,你们要仔细地辨听。我的言行如有不正当的地方,你们要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奉承,回去之后却又指责我。我敬重前后左右辅佐大臣。至于那些搬弄是非的佞臣,只要君主的德政真正施行,他们就会被清除了。”禹说:“对。您如果不这样,好人坏人混而不分,那就不会成就大事。”
帝舜谓禹曰:“女亦昌言[224]。”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225]。”皋陶难禹曰[226]:“何谓孳孳?”禹曰:“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227]。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与益予众庶稻鲜食[228]。以决九川致四海[229],浚畎浍致之川[230]。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补不足,徙居。众民乃定,万国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231]。”
舜帝说:“你们不要学丹朱那样桀傲骄横,只喜欢怠惰放荡,在无水的陆地上行船,聚众在家里干淫乱之事,以致不能继承帝位。对这种人我决不听之任之。”禹说:“我娶涂山氏的女儿时,新婚四天就离家赴职,生下启我也未曾抚育过,因引才能使平治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我帮助帝王设置了五服,范围达到五千里,每州用了三万劳力,一直开辟到四方荒远的边境,在每五个诸侯国中设立一个首领,他们各尽职守,都有功绩,只有三苗凶顽,没有功绩,希望帝王您记着这件事。”舜帝说:“用我的德教来开导,那么凭你的工作就会使他们归顺的!”
禹曰:“於,帝!慎乃在位[232],安尔止[233]。辅德[234],天下大应。清意以昭待上帝命[235],天其重命用休[236]。”,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237]。予欲左右有民[238],女辅之。余欲观古人之象[239],日月星辰,作文绣服色[240],女明之[241]。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242],来始滑[243],以出入五言[244],女听。予即辟[245],女匡拂予[246]。女无面谀,退而谤予[247]。敬四辅臣[248]。诸众谗嬖臣[249],君德诚施皆清矣[250]。”禹曰:“然。帝即不时[251],布同善恶则毋功[252]。”
皋陶此时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都学习禹的榜样。对不听从命令的,就施以刑法。因此,舜的德教得到了大发扬。
帝曰:“毋若丹朱傲,维慢游是好[253],毋水行舟,朋淫于家[254],用绝其世[255]。予不能顺是。”禹曰:“予(辛壬)娶涂山[256],[辛壬]癸甲[257],生启予不子[258],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259],外薄四海[260],咸建五长[261],各道有功[262],苗顽不即功[263],帝其念哉[264]。”帝曰:“道吾德[265],乃女功序之也[266]。”
这时,夔担任乐师,谱定乐曲,祖先亡灵降临欣赏,各诸侯国君相互礼让,鸟兽在宫殿周围飞翔、起舞,《箫韶》奏完九通,凤凰被召来了。群兽都舞起来,百官忠诚合谐。舜帝于是歌唱道:“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顺应天时,谨微慎行。”又唱道:“股肱大臣喜尽忠啊,天子治国要有功啊,百官事业也兴盛啊!”皋陶跪拜,先低头至手,又叩头至地,然后高声说道:“您可记住啊,要带头努力尽职,谨慎对待您的法度,认真办好各种事务!”于是也接着唱道:“天子英明有方啊,股肱大臣都贤良啊,天下万事都兴旺啊!”又唱道:“天子胸中无大略啊,股肱大臣就懈怠啊,天下万事都败坏啊!”舜帝拜答说:“对!以后我们都要努力办好各自的事务!”这时候天下都推崇禹精于尺度和音乐,尊奉他为山川的神主,意思就是能代山川之神施行号令的帝王。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267]。不如言[268],刑从之[269]。舜德大明。
舜帝把禹推荐给上天,让他作为帝位的继承人。十七年之后,舜帝逝世。服丧三年完毕,禹为了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躲避到阳城。但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来朝拜禹。禹这才继承了天子之位,南面接受天下诸侯的朝拜,国号为夏后,姓姒氏。
于是夔行乐[270],祖考至[271],群后相让[272],鸟兽翔舞,《箫韶》九成[273],凤凰来仪[274],百兽率舞[275],百官信谐。帝用此作歌曰[276]:“陟天之命[277],维时维几[278]。”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279],百工熙哉[280]!”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281]:“念哉,率为兴事[282],慎乃宪[283],敬哉!”乃更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舜)又歌曰:“元首丛脞哉[284],股肱惰哉,万事堕哉!”帝拜曰:“然,往钦哉[285]!”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286],为山川神主[287]。
禹帝立为天子后,举用皋陶为帝位继承人,把他推荐给上天,并把国政授给他,但是皋陶没有继任就死了。禹把皋陶的后代封在英、六两地,有的封在许地。后来又举用了益,把国政授给他。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288]。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289]。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290],国号曰夏后,姓姒氏[291]。
过了十年,禹帝到东方视察,到达会稽,在那里逝世。把天下传给益。服丧三年完毕,益又把帝位让禹的儿子启,自己到箕山之南去躲避。禹的儿子启贤德,天下人心都归向于他。等到禹逝世,虽然把天子位传给益,但由于益辅佐禹时间不长,天下并不顺服他。所以,诸侯还是都离开益,而去朝拜启,说:“这是我们的君主禹帝的儿子啊”。于是启就继承了天子之位,这就是夏后帝启。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292]。而后举益,任之政。
夏后帝启,是禹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涂山氏的女儿。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293]。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294],天下未洽[295]。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启登临帝位后,有扈氏不来归从,启前往征伐,在甘地大战一场。战斗开始之前,启作了一篇誓辞叫做《甘誓》,召集六军将领进行训诫。启说:”喂!六军将领们,我向你们宣布誓言:有扈氏蔑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规范,背离天、地、人的正道,因此上天要断绝其大命。如今我恭敬地执行上天对他的惩罚。战车左边的射手不从左边射击敌人,车右的剑手不从右边击杀敌人,就是不服从命令。驭手不能使车马阵列整齐,也是不服从命令。听从命令的,我将在祖先神灵面前奖赏他;谁不听从命令,就在社神面前杀掉他,而且要把他们的家属收为奴婢。”于是消灭了有扈氏,天下都来朝拜。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夏后帝启逝世后,他的儿子帝太康继位。帝太康整天游玩打猎,不顾民事,结果被羿放逐,丢了国家,他的五个弟在洛水北岸等待他没有等到,作了《五子之歌》。
有扈氏不服[296],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297],乃召六卿申之[298]。启曰:“嗟!六事之人[299],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300],怠弃三正[301],天用剿绝其命[302]。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303],右不攻于右[304],女不共命[305]。御非其马之政[306],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307];不用命,僇于社[308],予则帑僇女[309]。”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太康逝世后,他的弟弟中康继位,这就是中康帝,中康帝在位的时候,掌管天地四时的大臣羲氏、和氏沉湎于酒,把每年的四季、日子的甲乙都搞乱了。胤奉命去征讨他,作了《胤征》。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310],昆弟五人[311],须于洛汭[312],作五子之歌[313]。
中康逝世以后,儿子帝相继位。帝相逝世,儿子帝少康继位。帝少康逝世,儿子帝予继位。帝予逝世,儿子帝槐继位。帝槐逝世,儿子帝芒继位。帝芒逝世,儿子帝泄继位。帝泄逝世,儿子帝不降继位。帝不降逝世,弟弟帝扃(jiōng,平声,音炯)继位。帝扃逝世,儿子帝廑(jǐn,音谨)继位。帝谨逝世,立帝不降的儿子孔甲为帝,这就是帝孔甲。帝孔甲继位后,迷信鬼神,干淫乱的事。夏后氏的威德日渐衰微,诸侯相继背叛了他。上天降下两条神龙,一雌一雄,孔甲喂养不了它们,也没有找到能够饲养的人。陶唐氏已经衰败,有个后代叫刘累,从会养龙的人那里学会了驯龙,就去侍奉孔甲。孔甲赐给他姓御龙氏,让他来接受豕韦氏后代的封地。后来那条雌龙死了,刘累偷偷做成肉酱,拿来献给孔甲吃。夏后孔甲吃了以后,又派人去找刘累要肉酱,刘累害怕了,就迁到鲁县去。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淫[314],废时乱日[315]。胤往征之,作《胤征》[316]。
孔甲逝世后,儿子帝皋继位。帝皋逝世后,儿子帝发继位。帝发逝世,儿子帝履癸继位,这就是桀。帝桀在位时,因为自从孔甲在位以来,诸侯就有很多相继叛离了夏,而桀又不修德行而用武力伤害百官之族,百官不堪忍受。桀召来汤,把他囚禁在夏台,后来又放了他。汤修行德业,诸侯都来归附,汤就率兵去征讨夏桀,夏桀逃到鸣条,最后被后放逐而死。桀对人说:“我后悔当初没有索性把汤杀死在夏台,以致使我落到这个下场。”这样,汤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取代了夏朝,领有天下。汤封了夏的后代,到周朝时,把他们封在杞地。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317]。帝少康崩,子帝予立[318]。帝予崩,子帝槐立[319]。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320]。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321],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322]。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323],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324],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325]。夏后使求,惧而迁去[326]。
太史公说:禹是姒姓,他的后代被分封在各地,用国号为姓,所以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据说孔子曾校正夏朝的历法,学者们有许多传习《夏小正》的。从虞舜、夏禹时代开始,进贡纳赋的规定已完备。有人说禹在长江南会聚诸侯,因为是在考核诸侯功绩时死的,就葬在那里了,所以,把埋葬禹的苗山改名为会稽山。会稽就是会计(会合考核)的意思。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发立。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327]。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328],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329]。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汤乃践天子位[330],代夏朝天下[331]。汤封夏之后,至周封于杞也。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332]。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333],因葬焉,命曰会稽[334]。会稽者,会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