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title": "创作背景", "desc": " 唐代开元年间,汴河重新得到疏导,成为当时洛阳与各地水上交通的要道。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十分严重,他们不仅拥兵对抗中央,而且税赋不入朝,朝廷财政来源都仰给予江南诸州,残酷压榨百姓取得的财富,均由汴输送出来。此诗即有感于此而作。 ", "refer": "管士光.《唐诗三百首新编》:百家出版社,2007.1:第252页", "author": ""}, {"title": "赏析", "desc": "
诗人用故设悬疑的手法反映了中晚唐之际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唐朝中央政府对东南四十三州百姓疯狂盘剥的这一事实。
\r\n“汴水通淮利最多”,通济渠的开凿沟通了南北的交通,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生人为害亦相和”,这里是指运河的开通对老百姓来说,利和害是连在一起的,中晚唐以后,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祸害变得越发明显。
\r\n“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运河成了运输必不可少的渠道,可怜四十三州的百姓一年的劳动果实全都通过这条运河被输往唐王朝的府库,从此陷进了深重的灾难之中。
\r\n此诗虽咏汴河,但揭露的却是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诗文由汴河直进船展开议论,既肯定了汴水开通的好处,也鲜明地指出了随之而来的祸害。诗人十分同情劳动人民,斥责了统治阶级利用运河搜刮民脂民膏的无耻行径。
", "refer": "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第378页",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