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title": "创作背景", "desc": " 本首诗是组诗《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三首。这组诗当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夔州在长江三峡的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地流行着叫“竹枝词”的民歌形式。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 ", "refer":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author": ""}, {"title": "赏析", "desc": "
“江上朱楼”一首,写当地民俗风情。杨柳本是夹河而生,诗人用“桥东”“桥西”加以重复指示,把人的视线牵移到此,在人的刻意关注中,杨柳也似乎更加繁盛,春的气息便愈加浓郁可感。
\r\n把桥上的行人用“人来人去”来表现,以见其熙熙攘攘,人流涌动,充满了动感,紧接着缀以“唱歌声”三字,歌声与往来行人牵引杂合,忙碌而繁闹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土俗民风的独特性因这些词语的重复而得到了更突出的显示。
", "refer":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