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 大略篇
大略: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1]屏:照壁,对着门的小墙。
[2]引诗见《诗·齐风·东方未明》。[3]辇[niǎn 音捻]:拉(车),这里是使人拉的意思。诸侯辇舆就马:诸侯去见天子虽可乘车,但也必须抓紧时间,所以让人拉着车子去靠近马,以便加快套车的速度。〖按〗这里的“辇舆”,或代称车轿,而非偏正结构。古代辇舆,是一种车轿,可用人力运行,也可用马力运行。[4]引诗见《诗·小雅·出车》。[5]于彼……:到那……,在那……。 于:正在。 牧:《尔雅·释地》郊外谓之牧。[6]所,所在,居地。 谓:告令,告使。
[7]裨[pí 音皮]:一种显示地位低卑的礼服,诸侯卿大夫觐见天子时所穿。[8]士:官名,地位次于大夫。 韦弁:古冠名,熟皮制成,颜色如爵弁而呈暗红,形如皮弁。
[9]御:用。古代把君主使用称为御。 珽[tǐng 音挺]:古代帝王所执的大型玉版,长三尺,上部削尖呈椎形,下部宽而呈方形,用作为信符。[10]荼[shū 音舒]:玉版,上端呈圆形,下部呈方形。[11]服:用。 笏[hù 音互]:古时大臣朝见君主时手中所拿的记事用的手板。大夫用的笏以斑竹制成,诸侯用的以象牙制成。
天子用雕有花纹的弓,诸侯用红色的弓,大夫用黑色的弓,这是一种礼制。
诸侯互相会见的时候,卿做介绍人,使自己那些受过礼仪教育的士人全部前往,让仁厚的人留守。
派使者到诸侯国去问侯人用珪,去作国事访问用璧,召见人用瑷,与人断绝关系用瑗,召回被断绝关系的人用环。
《聘礼》志曰[12]:“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13]。”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14]?诗曰[15]:“物其指矣[16],唯其偕矣[17]。”不时宜,不敬文[18],不驩欣[19],虽指非礼也。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义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弃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20]舜:即虞舜,见第三篇注。 维予从欲而治:《尚书·大禹谟》作“俾予从欲以治”,指皋陶彰明五刑来辅助五教,于是舜能随心所欲地来治理天下。荀子断章取义地引用此文,用来说明礼能使人成为圣人,掌握了礼就能“从欲而治”。[21]尧:陶唐氏,名放勋,上古五帝之一,传说中的贤君。 君畴:一作尹寿,尧时人。
[22]衰[cuī 音崔]:通“缞”,古代的丧服之一,是一种披在胸前的麻布条,宽四寸,长六寸。
[23]亲迎:古婚礼六礼之一,即新郎于预定的婚期之日穿上礼服亲自到女家去迎接新娘回家的礼节。[24]乡(鄉):通“向(嚮)”。[25]醮[jiǎo 音较]:古代用于婚礼的一种斟酒祭神的仪式。[26]敢忘命矣:即“不敢忘命”。
[27]弟[tì 音替]:同“悌”,弟弟敬爱兄长的一种道德规范。
[28]臣妾:奴婢。古代的奴隶,男的叫臣,女的叫妾。
君子对于子女,疼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露神色,用正确的道理来引导他们而不强迫他们接受。
礼以顺应人心为根基,所以在《礼经》上没有而能顺应人心的,都是礼。
亲亲、故故、庸庸、劳劳[29],仁之杀也[30];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处之[31],非仁也[32];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推恩而不理[33],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不和[34],不成礼;和而不发,不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35],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
货财曰赙[36],舆马曰赗[37],衣服曰襚,玩好曰赠,玉贝曰唅。赙赗,所以佐生也,赠襚,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也。故吉行五十,奔丧百里,赗赠及事,礼之大也。
礼者,政之挽也[38];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天子即位,上卿进曰[39]:“如之何忧之长也?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授天子一策[40]。中卿进曰:“配天而有下土者[41],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42],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授天子二策。下卿进曰:“敬戒无怠,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豫哉豫哉!万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禹见耕者耦,立而式[43],过十室之邑,必下。
杀大蚤[44],朝大晚,非礼也。治民不以礼,动斯陷矣。
大夫之臣,拜不稽首,非尊家臣也,所以辟君也[48]。
一命齿于乡[49],再命齿于族,三命族人虽七十不敢先。
上大夫[50],中大夫,下大夫。
吉事尚尊,丧事尚亲。
[51]聘: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叫“聘”。[52]享:供献,把礼品献给天子、诸侯。[53]私觌[dí 音敌]:奉命出使外国而以私人身分见所在国国君。觌:见,相见。
[54]穆穆:温和的样子。皇皇:堂堂正正,形容光明正大。[55]济济:[jǐ 音己]:形容威仪隆盛的样子。 鎗鎗:《礼记·少仪》作“翔翔”,通“跄跄”,形容行走有节奏的样子。古人形容威仪常用“济济跄跄”,如《诗·小雅·楚茨》:“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诗·大雅·公刘》:“跄跄济济,俾筵俾几。”《礼记·玉藻》:“朝廷济济翔翔。”
[56]讪[shàn 音扇]:诽谤。
[57]临[lìn 音吝]:吊丧,到死人家里祭奠死者。
[58]若:或。 食[sì 音饲]:通“饲”,给…吃。[59]辟[bì 音避]:通“避”。[60]醴<lǐ 音理>:甜酒。此章又见于《礼记·丧大记》。按古代的礼制,为父母守丧期间不能吃肉喝酒,但若有尊贵的人请自己吃,可以破例吃肉,但由于喝了酒会使脸色改变,所以不可通融。
[61]寝、庙:古代宗庙分两部分,后面停放神主牌和放置祖先遗物的房屋叫“寝”,也称“北堂”,前面举行祭祀的殿堂叫“庙”,庙有东西厢房,寝没有厢房。一说“寝”指寝宫、卧室,“庙”指宗庙。[62]燕:《集解》作“设”,当为“䜩”字之残误,今据《礼记·王制》改。 燕:通“宴”。燕衣:参加燕礼<敬老宴饮之礼>时穿的衣服。一说指帝王退朝闲居时穿的衣服。
[63]《易》:《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经典。“易”是变易的意思,其内容主要是通过象征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来推测自然和人事的变化。相传伏羲作八卦,周文王发挥为六十四卦而成《周易》。 《咸》:六十四卦中的一卦。[64]见[xiàn 音现]:同“现”。 易之咸,见夫妇:易咸卦,艮在下,兑在上,艮为少男,兑为少女,所以说“见夫妇”。 其卦辞云:“亨。利贞。取女吉。”(意思是:“通顺。占问有利。娶媳妇吉利。”)更明确地揭示了卦形的含意。[65]《周易·序卦》解释六十四卦顺序时论及《咸》卦时说:“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所以此文说夫妇之道是君臣、父子之本。[66]“感”、“咸”字音相近,用“感”来解释“咸”,是一种声训。[67]以高下下:使高的低于低的。《咸》的下面是艮卦,象征山,所以称之为“高”;上面是兑卦,象征泽,所以称之为“下”。《咸》卦将艮卦置于兑卦之下,所以说“以高下下”。下两句的道理与此相似。
聘请贤士的仪式,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的办法,都是注重开端。
礼,是人的立身之处。失去了立身之处,就一定会跌倒沉沦。稍微失去一点而造成的祸乱很大的东西,就是礼。
君臣不得不尊[68],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驩,少者以长,老者以养。故天地生之[69],圣人成之[70]。
和鸾[71]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君子听律习容而后出[72]。
霜降逆女[73],冰泮杀止[74],内[75]十日一御[76]。
坐视膝,立视足,应对言语视面[77]。立视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
文貌情用,相为内外表里[78]。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
礼者,本末相顺,终始相应。
[79]此文可参见第十九篇注。
下等的臣子用财物来侍奉君主,中等的臣子用生命来侍奉君主,上等的臣子推荐人才来侍奉君主。
《易经》说:“回到自己的道路,有什么过错?”《春秋》赞许秦穆公,认为他能够转变。
士人有了妒忌的朋友,那么和贤人交往就不会亲密;君主有了妒忌的臣子,那么贤人就不会到来。埋没公正的人叫做欺昧,埋没贤良的人叫做妒忌,奉承妒忌欺昧的人叫做狡猾诡诈。狡猾诡诈的小人,妒忌欺昧的臣子,是国家的垃圾和妖孽。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80],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81],设庠序[82],修六礼[83],明七教[84],所以道之也[85]。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86]。”王事具矣。
武王始入殷[87],表商容之闾[88],释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89],天下乡善矣[90]。
天下国有俊士,世有贤人。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91],亡人好独。诗曰[92]:“我言维服[93],勿用为笑[94]。先民有言,询于刍荛[95]。”言博问也。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异理而相守也[96]。庆赏刑罚,通类而后应[97];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举家不事,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事,父母之丧,三年不事,齐衰大功[98],三月不事,从诸侯来,与新有昏[99],期不事。
子谓子家驹续然大夫[100],不如晏子[101];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产[102];子产惠人也,不如管仲[103];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104],不可为天子大夫。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105]。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孟子曰:“吾先攻其邪心。”
公行子之之燕[106]遇曾元于涂[107],曰:“燕君何如?”曾元曰:“志卑。志卑者轻物,轻物者不求助;苟不求助,何能举?氐羌之虏也[108],不忧其系垒也[109],而忧其不焚也[110]。利夫秋毫,害靡国家[111],然且为之,几为知计哉[112]?”
今夫亡箴者,终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也,非目益明也,眸而见之也[113]。心之于虑亦然[114]。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115],冢卿不修币[116],大夫不为场园[117],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藏;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118]。
文王诛四[119],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成康则案无诛已[120]。
多积财而羞无有,重民任而诛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也。
[121]义(義):另作“羞”[122]饰:同“饬”,整治。[123]“乱”上当有“治”字。[124]忍耻:不顾廉耻。 倾绝:不顾性命。
[125]苞:通“包”。 苞苴:包裹。古人赠送礼物,必加包裹,所以称馈赠的礼物为苞苴。此指贿赂。
[126]差[cī 音疵]:区别等级。
[127]不以事诏:指不具体吩咐如何做事,而只是委派人去做。参见第二十一篇。
用贤能的人去替换没有德才的人,不等占卜就知道是吉利的。用安定的国家去攻打混乱的国家,不等交战就知道能攻克。
齐国人想攻打鲁国,顾忌卞庄子,不敢经过卞城。晋国人想攻打卫国,害怕子路,不敢经过蒲邑。
不懂政治就去询问尧、舜,没有财富就去寻求宝库。我说:古代圣王的政治原则,就是尧、舜;六经包含的丰富内容,就是宝库。
君子的学习就像蛇,蝉等脱壳一样,很快有所改变。所以他走路效仿,站立效仿,坐着效仿,他摆什么脸色、讲什么话、用什么口气都效仿。不把好事留下不做,不把要问的事拖过夜。
君子立志如穷,虽天子三公问正[128],以是非对。
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12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
雨小,汉故潜[130]。夫尽小者大,积微者箸[131],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132],小人不诚于内而求之于外。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133],明君不内[134],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
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言[135]。故春秋善胥命[136]而诗非屡盟[137],其心一也。
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138],其心同也[139]。
曾子曰[140]:“孝子言为可闻,行为可见[141]。言为可闻,所以说远也[142];行为可见,所以说近也;近者说则亲,远者悦则附;亲近而附远,孝子之道也。”
曾子行,晏子从于郊[143],曰:“婴闻之: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婴贫无财请假于君子[144],赠吾子以言:乘舆之轮[145],太山之木也,示诸檃栝[146],三月五月,为帱采敝[147],而不反其常[148]。君子之檃栝[149],不可不谨也。慎之!兰茞稾本[150],渐于蜜醴[151],一佩易之。正君渐于香酒,可谗而得也。君子之所渐,不可不慎也。”
人之于文学也[152],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15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54]。”谓学问也。和之璧[155],井里之厥也[156],玉人琢之,为天子宝[157]。子赣季路[158]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
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159]言:《集解》作“立”,据《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改。
[160]亲:爱,这里用作名词,指爱好。
[161]《集解》无“诵”,据《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补。
[162]亟:通“急”。
君子入朝做官,就能增加君主的荣誉而减少民众的忧患。没有才能而呆在官位上,就是行骗;对君主民众毫无裨益而优厚地享受俸禄,就是盗窃。
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矣,愿息事君。”孔子曰:“诗云[163]:‘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事君难,事君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事亲。”孔子曰:“诗云[164]:‘孝子不匮,永锡尔类[165]。’事亲难,事亲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于妻子。”孔子曰:“诗云[166]:‘刑于寡妻[167],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妻子难,妻子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于朋友。”孔子曰:“诗云[168]:‘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朋友难,朋友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耕。”孔子曰:“诗云[169]:‘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耕难,耕焉可息哉!”“然则赐无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圹[170],皋如也[171],嵮如也[172],鬲如也[173],此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国风》之好色也[174], 传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175]。其诚可比于金石,其声可内于宗庙。”《小雅》不以于污上[176],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声有哀焉。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177]士:通“仕”。[178]冠[guàn 音贯]:指举行冠礼。冠礼是古代标志男子成年所举行的一种结发戴冠的礼仪,一般人都在二十岁时举行,天子、诸侯的儿子受到的教育好而早成,所以在十九岁时就举行冠礼。
[179]其人:此指理想的教育对象。
[180]嗛[qiàn 音歉]:通“歉”,不足,这里用作意动词,表示“以……为不足”。[181]饘[zhān 音沾]粥:古代的粥,稠的叫“饘”,稀的叫“粥”。[182]竖褐[hè 音贺]:竖直剪裁而制作粗糙的粗布衣。
[183]子夏:即卜商,春秋时卫国人,孔子的学生。[184]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时鲁国大夫,展氏,名获,字子禽,封于柳下,谥惠,习称柳下惠。[185]蚤:通“爪”,同“抓”。
[186]有:通“佑”,帮助。一说通“友”,友爱,亲爱。[187]著:《集解》作“箸”,据世德堂
本改。[188]引诗见《诗·小雅·无将大车》。
[189]蓝苴[zū 音租]路作:“蓝”当作“滥”,“苴”当作“狙”,“路”当作“略”,“作”当作“诈”(刘师培说)。一说:此四字当作“监、狙、诒、诈”(豬饲彦博说)。大约为狙伺欺诈意。[190]偄(ruǎn 音软):同软。世德堂本作“懦”,义同。[191]戆[gàng 音杠]:刚直而愚蠢。
[194]乘:因,凭借,依靠。[195]反:通“返”,与上文“来”同义。此章旨意,即第一篇所说的“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196]蚤:通“早”。
[197]区[qiū 音丘]:通“丘”,空。 盖:表疑问的发语词,此指疑问。 区盖:空疑,即阙疑,指对疑惑不解者不妄加论断,也就是下文所说的“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198]言:《集解》作“立”,据《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改。
[199]说[yuè 音悦]:通“悦”。这几句是孔子的话,见《论语·子路》。
[200]瓯:盆、盂之类的陶器。臾:瓶。 瓯臾:喻指地上的凹坑。
[201]泔:和。 泔之:指把吃剩下来的鱼和其他吃剩的菜合并在一起。这样做易变质,所以会“伤人”。[202]奥:通“熬”,参见《说文通训定声》。
[203]仕:或为“任”字之误。 任:能。[204]辨:通“辩”。 僻:《集解》作“辟”,据世德堂本改。 操僻:指“治怪说,玩琦辞”。[205]无,另作亡,通“无”。
[206]类:与“法”(规范>同义,但它与“法”字相对使用时,则指法的类属,即依规范类推出来的具体准则。[207]少:《集解》作“言”,据宋浙本改。 湎:另误作“喆”字。
[208]串[guàn 音贯]:同“毌”,即古“贯”字,通“惯”。分:名分,此指身分、资格、地位。
[209]唯:通“虽”。[210]予:通“与”,赞许。[211]易牙:齐桓公的近臣,掌管齐桓公的饮食。[212]师旷:字子野,晋平公的乐师,精通音乐。[213]三王:三代开国之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
[214]蜉:《集解》作“浮”,据世德堂本改。蜉蝣:昆虫名。有数种。体细狭,成虫长数分,四翅。寿命短者仅数小时,长者六、七日。古人都说它朝生而夕死。
[215]虞舜:即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上古五帝之一,传说中的贤君。据《孟子·万章上》及《史记·五帝本纪》,舜的母亲死后,其父瞽瞍又娶妻生了象,瞽瞍与象多次谋杀舜,但舜不失孝父爱弟之道,当了天子后,还去朝拜父亲,封象为诸侯。 孝己:殷高宗的长子,也以孝著名。[216]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商王文丁(太丁)的儿子,故又称王子比干。他因劝说纣王而被剖腹挖心。 子胥:姓伍,名员[yún 音云],字子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受楚平王迫害而逃到吴国,为吴国大夫。他帮助吴王阖闾攻破楚国,成就霸业。吴王夫差时,他屡次不顾老命极力劝阻夫差,夫差怒,赐剑逼他自杀,结果吴国被越国所灭。[217]仲尼:及孔子。 颜渊:即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的学生。[218]辟:通“避”。
[219]惟惟:通“唯唯”[wěi 音委],应答声,等于说“是是”,这里用来形容表面上所装出的唯命是从的恭维模样。[220]俞:同“愈”。
君子能够做到可以被人尊重,但不能使别人一定尊重自己;能够做到可以被人任用,但不能使别人一定任用自己。
本篇收集了荀子的学生平时所记下的荀子言论,因为这些言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难以用某一词语来概括,而这些言论从总体上来看大都比较概括简要,可以反映出荀子思想的大概,所以编者把它总题为“大略”。本篇论述最多的是荀子“隆礼尊贤”的思想及各种礼节仪式,其他如“仁义”、“重法爱民”、“义”与“利”的关系以及教育、修养、学习、交友等内容均有涉及,且颇多警策妙语,可与《论语》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