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 赋 篇

爰有大物[1],非丝非帛,文理成章[2];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3]。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欤?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欤?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欤?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欤[4]?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欤?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5]

皇天隆物[6],以施下民[7],或厚或薄,常不齐均[8]。桀纣以乱,汤武以贤[9]。涽涽淑淑[10],皇皇穆穆[11]。周流四海,曾不崇日[12]。君子以修,跖以穿室[13]。大参乎天,精微而无形,行义以正,事业以成。可以禁暴足穷[14],百姓待之而后泰宁[15]。臣愚不识,愿问其名。

曰:此夫安宽平而危险隘者邪[16]?修洁之为亲,而杂污之为狄者邪[17]?甚深藏而外胜敌者邪?法禹舜,而能弇迹者邪[18]?行为动静待之,而后适者邪?血气之精也,志意之荣也。百姓待之而后宁也,天下待之而后平也。明达纯粹而无疵也,夫是之谓君子之知[19]

有物于此,居则周静致下,动则綦高以钜,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大参天地,德厚尧禹[20],精微乎毫毛[21],而充盈乎大寓[22]。忽兮其极之远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23],卬卬兮天下之咸蹇也[24]。德厚而不捐,五采备而成文,往来惛惫,通于大神,出入甚极[25],莫知其门。天下失之则灭,得之则存。弟子不敏,此之愿陈,君子设辞,请测意之。

曰:此夫大而不塞者与?充盈大宇而不窕,入郄穴而不偪者与[26]?行远疾速,而不可托讯者与[27]?往来惛惫,而不可为固塞者与?暴至杀伤,而不亿忌者与[28]?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者与[29]?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广大精神,请归之云[30]

有物于此,㒩㒩兮其状[31],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32]。功立而身废[33],事成而家败[34]。弃其耆老[35],收其后世。人属所利,飞鸟所害。臣愚不识,请占之五泰[36]

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屡化而不寿者与?善壮而拙老者与[37]?有父母而无牝牡者与?冬伏而夏游[38],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39],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40],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41]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42],处于室堂。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43]。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以能合从[44],又善连衡[45]。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46]。时用则存,不用则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王曰:此夫始生钜,其成功小者邪[47]?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邪[48]?头铦达,而尾赵缭者邪[49]?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无羽无翼,反复甚极[50]。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51]。簪以为父[52],管以为母[53]。既以缝表,又以连里:夫是之谓箴理[54]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55]:天地易位[56],四时易乡[57]。列星殒坠[58],旦暮晦盲。幽闇登昭,日月下藏[59]。公正无私,见谓从横[60]。志爱公利,重楼疏堂[61]。无私罪人,憼革贰兵[62]。道德纯备,谗口将将[63]。仁人绌约[64],敖暴擅强。天下幽险,恐失世英。螭龙为蝘蜓[65],鸱枭为凤凰[66]。比干见刳[67],孔子拘匡[68]。昭昭乎其知之明也,郁郁乎其遇时之不祥也[69],拂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闇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复,忧无疆也。千岁必反[70],古之常也。弟子勉学,天不忘也。圣人共手[71],时几将矣[72]。与愚以疑,愿闻反辞[73]

其小歌曰:念彼远方[74],何其塞矣[75],仁人绌约,暴人衍矣[76]。忠臣危殆,谗人服矣[77]。琁玉瑶珠[78],不知佩也,襍布与锦[79],不知异也。闾娵子奢[80],莫之媒也;嫫母力父[81],是之喜也。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维其同[82]



【作品赏析】

赋:铺叙朗诵,引申而为一种着意铺陈事物、“不歌而诵”<不配乐歌唱而朗诵>的文体名称。它像诗一样全篇押韵,所以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古诗的一个流别;但它的句式又不很像诗而像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所以它实是一种用韵的散文,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把赋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即肇始于荀子这《赋篇》,所以本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当然,赋作为一种文体,有其发展过程。荀子的《赋篇》,与后来的古赋、骈赋、律赋、文赋等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本篇中的五篇赋,每首描写一件事物。其前半是一种句式较为整练而接近于诗的谜语,后半是一种句式较为散文化而接近于《楚辞·卜居》的猜测之辞,末尾则点出谜底。至于篇未的一首诗与一首歌,则与前五篇赋略为不同,它不取猜谜的形式,而以较为显豁的词语来铺叙揭露社会上的反常现象,更具有政治诗的味道。值得指出的是,前五篇赋具有假物寓意的特色。文中对“礼”、“知”的铺叙固然在宣扬荀子的政治主张而毋庸赘述。即使对“云”、“蚕”、“针”的描画,也别具深意,如云“德厚而不捐”、“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蚕“养老长幼”、“功立而身废”,针“下覆百姓,上饰帝王”等等,无不寄寓着作者的主张。这种托物讽谕的特点对后代“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的形成无疑具有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