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 乐论篇

夫乐者,乐也[1],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2],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3],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4],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5],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6]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7],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8],比物以饰节者也[9],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10],足以治万变[11]。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12],要其节奏[13],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征诛揖让,其义一也[14]。出所以征诛,则莫不听从;入所以揖让,则莫不从服。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且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15],先王之所以饰怒也。先王喜怒皆得其齐焉[16]。是故喜而天下和之,怒而暴乱畏之。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而墨子非之。故曰:墨子之于道也,犹瞽之于白黑也,犹聋之于清浊也,犹欲之楚而北求之也。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17]。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乐姚冶以险,则民流僈鄙贱矣;流僈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乡,不足其上矣。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其在序官也[18],曰:“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墨子曰:“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19]。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20],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21],歌于行伍[22],使人之心伤[23];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24],舞韶歌武[25],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26]道<dǎo 音导>:是繁体“導”略笔。[27]修:当为“循”字之误。[28]美善相乐:世德堂本作“莫善于乐”。〖按〗《荀子集注》:卢文弨曰:宋本作“美善相乐”,正承上五句而言。此‘乐’字读‘喜乐’之乐。下文‘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云云,皆承此‘乐’字而言。若改为‘莫善于乐’,则仍读‘礼乐’之‘乐’,与上下文皆不相应矣。[29]鄉:“嚮(今作向)”字略笔,不可简写作“乡”。 方:道。

[30]和:《礼记·乐记》、《史记·乐书》均作“情”,疑原本作“和情”,后人为求对文而删一字,反使文义不完整了。穷:穷究,深入到极点。本:指本性。极:达到最高限度。 变:化,指感化人心改变风俗。穷本极变:与前面所说的“入人也深”、“化人也速”含义相承。正:纠正。德:宜作“仁”,因为上下文都押韵,这一句也当押韵。於[wū 音乌]乎:同“呜呼”。营:通“荧”,惑乱。

声乐之象:声乐都是有象征意义的。 丽:通“厉”,激越高亢。丽,一说通“离”,指远。统:通“充”,指声音洪亮。实:充满,指声音浑厚。廉:清白俭约,此指声音清脆不浑厚。 廉制:清静而有节制。和:小笙。筦:同“管”,一种管乐器。 籥[yuè 音悦]:古管乐器,似排箫。埙[xūn 音熏]:一种陶土烧制的吹奏乐器,大如鹅蛋,形如秤锤,上尖下平中空。埙篪[chí 音迟]:一种单管横吹乐器。 翁[wēng 音滃]博:通“滃渤”,形容气势如大水涌流一样浩瀚滂渤。易:平和。良:温良。妇好:犹“女好”,柔婉。鞉[táo 音陶]:同“鞀”,有柄小鼓,犹如今之拨浪鼓。 柷[zhù 音祝]:是一种漆筒似的打击乐器。 拊[fǔ 音府]:一种打击乐器,即拊搏(又名搏拊)。由熟皮制的皮囊中塞满谷糠而成,形如小鼓,拍打时声音沉闷。 鞷:是一种与“拊”类似的乐器。 椌[qiāng 音腔]:是一种类似柷的打击乐器。 楬[qià 音恰]:又名“敔”[yǔ 音语],一种虎状木制打击乐器,在雅乐结束时击奏。〖按〗楬,[唐韻]“丘瞎切。同𥴭。止乐器。《礼·乐记》鞉鼓椌楬埙箎。《注疏》椌,柷也。楬,敔也。柷以起乐,敔以止乐。”另音杰,不同义。诎:同“屈”。 信[shēn 音申]:通“伸”。要[yāo 音腰]:迎合。 俯会:迁就。众:指跳舞的人们。 积意:聚精会神。謘謘[chí 音迟]:谆谆,诚恳谨慎的样子。

此节又见于《礼记·乡饮酒义》,《礼记》把它记作孔子之言。乡:同“向(嚮)”,此指座向,指乡饮酒之礼。主人:指乡大夫,即主管乡中政教禁令的官。 速:即“不速之客”的“速”,召请的意思。 宾、介:都是宾客。古代乡大夫以贤能的处士作为宾客,邀请他们饮酒来商量事情。在这饮酒的礼仪中,最贤能的人叫宾,德行稍次于宾的叫介,其礼仪上的地位也次于宾,一般作为宾的辅佐;德行次于介的叫众宾,地位在宾客中最低。参见《仪礼·乡饮酒礼》及《士冠礼》注疏。献酬:古代主客互相敬酒,主人先向客人敬酒叫“献”,客人用酒回敬主人叫“酢”[zuò 音作],主人再次向客人敬酒以表答谢叫“酬”。客人向主人致答谢酒也叫“酬”。杀[shà 音晒]:减省。终:将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歌唱或演奏一遍叫一终。歌三终:指把《诗·小雅》中的诗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各唱一遍。参见《礼记·乡饮酒义》疏。三终:指吹笙的人把《诗·小雅》中的乐曲《南陔》、《白华》、《华黍》各奏一遍。参见《礼记·乡饮酒义》疏。间:间隔,轮流。 间歌三终:指乐工先唱《诗·小雅》中的《鱼丽》,接着吹笙的吹奏《小雅》中的《由庚》;乐工再唱《南有嘉鱼》,吹笙的再吹《崇丘》;乐工再唱《南山有台》,吹笙的再吹《由仪》。合乐三终:指乐工在唱《诗·周南》中的《关睢》、《葛覃》、《卷耳》时,吹笙的同时吹奏《诗·召南》中的《鹊巢》、《采蘩》、《采蘋》。觯[zhì 音志]:古代饮酒的圆形器皿。司正:专门监督正确地行使礼仪的人。弟:指年轻人<用《礼记·乡饮酒义》孔疏>,这里用作动词,是尊重年轻人的意思。一说“弟”读为“悌”[tì 音替],是尊敬兄长的意思。脱:《集解》作“说”,据宋浙本改。修爵:等于说“行觞”,依次敬酒。莫:古“暮”字。燕:通“宴”,安逸快乐。《集解》“足”上有“是”,据世德堂本删。



【作品赏析】

本篇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批判了墨子反对音乐的主张。荀子认为,音乐是人情的一种必然需要,它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但可以表现人的感情,从而得到娱乐,而且具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强大感染力,因而可以“移风易俗”。如果对音乐放任自流,那么邪音就会搞乱社会。所以统治者必须制定正声雅乐来加以引导,使它能“感动人之善心”,从而使它为巩固统治服务。